top of page
茶金興衰.png

​  

茶金興衰

產業變遷

文 / 謝德錫

  淡水製茶業在20世紀中,經歷了整個產業的興起、旺盛、縮減、再旺盛、全面萎縮……等歷程。


  1937年以後,因應中、日戰爭,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動員,國家資源統籌,臺灣總督府逐步管制各種生產資源,淡水製茶廠遂受到制約,由十幾家製廠,被減併為4家製茶公司。最後甚至被整併為單一的淡水製茶株式會社。

  1945年,日本戰敗投降後,淡水老製茶廠也開始復原,除少數不再生產外,大多數都能重新生產,生產規模則隨著外銷景氣而不斷調整變化。

  20世紀初,淡水茶園並不普遍,但是在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的鼓吹、茶業試驗場的技術指導下,農民引進優良茶種,學習粗製茶的製造技術,茶園大幅增長,在1920年代,製茶廠在產區陸續設立,1930年代中期,淡水製茶廠達數量到歷史的高峰,有十幾家製茶廠同時生產製造粗製茶。

  1970年代,在中日斷交退出聯合國、中美斷交等政治衝擊下,外銷市場不斷萎縮;加上二次石油危機所帶來通貨膨脹、產業結構調整……等經濟打擊下,淡水製茶廠不斷潰敗。尤其,社會結構與土地政策改變,開放各型加工廠、製造廠紛紛在淡水的工業區成立,伴隨而來的農村人口外流、勞力缺乏、工資飛漲,淡水製茶廠在茶園缺工、經營成本居高不下,只能一一黯然結束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