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茶金興衰.png

茶金興衰

   〈茶金興衰〉單元是針對淡水茶農建立及維持茶產業的紀錄。團隊的地方文史工作者長期關注淡水農業的歷史,2017年起開始探尋二十世紀之後的淡水茶產區和茶工廠。針對茶種、採茶方式、製茶程序,機具,茶葉的再製與品,茶工的經營、產業變遷,產銷運輸等問題,展開田野調查和訪談昔日的茶業職人。調查發現,雖然19世紀清領時期及20世紀的日治初期,淡水港已是台茶外銷的茶港,但是在現今新北市淡水區的地理範圍內,多數昔日的茶工廠是在日治後期,大約1920年代之後建立,這大致說明經歷了日治前期台灣割讓的社會動盪已經穩定,日本政府對於茶業有培植獎勵計劃,使得茶業在淡水從零星的副業,逐漸發展為普遍的「半田半山」的農業型態。淡水的丘陵普遍成為茶產區。

 

  這個單元的調查也發現,淡水在1920-1980年間,茶工廠雖有大小之別,但較不具備精製和再製茶的技術和能力,另一方面,淡水茶農在通路和價格上對台北城內的茶行有高度的依賴,而茶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具有投機的性質,基層的淡水茶農也難以抵抗經濟環境(如能源危機,其他國家的削價競爭)和外交因素的衝擊。到了1970年代末期,輕工業進入淡水,營建業在台北蓬勃發展,報酬高於農作所得,農村的勞動力大量外移,使得茶業在淡水難以為繼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