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茶港茶事.png

茶港茶事

  「淡水(滬尾)港的存在理由完全是因為茶。」這是日治時期美國駐淡水領事達飛聲(James W. Davidson)在1903年留下的看法。淡水對外開港後不到三十年(1866-1892),烏龍茶的輸出量就成長了一百倍,成為世界港口貿易的一環。一直到二十世紀初,淡水因為是海關所在,有內河腹地,淡水河流域多處丘陵闢為茶園,茶葉成為貿易額最高的出口物資,也見證台灣政治經貿中心由南往北移的過程。


  〈一方風土一方茶〉透過「茶葉/茶業」了解淡水的歷史,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。台茶從清領、日治,到國民政府三個時期,都曾經歷過劇烈起落和社會變遷,如果茶葉曾經帶來地方繁榮,淡水一開始就是茶港嗎?是茶產地嗎?這裡的地理條件如何創造不同階段的榮景?開港百餘年後茶業又為何繁華散盡?尋思這些問題時,我們常發現有許多看似「常識」卻似是而非的資訊,透過挖掘梳理方能釐清,才容易了解淡水歷史裡先來後到的原住民、移民墾戶、茶人、華洋商賈、不同階段政權對淡水一方土地的影響。〈茶港茶事〉針對上述問題整理的背景資料,也是了解後續單元〈茶金興衰〉,〈茶鄉茶話〉,〈山水茶廊〉,及〈明日茶香〉的基礎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