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山水茶廊.png

山水茶廊

葉子_edited.png

灰磘子溪流域

  灰磘子溪發源於海拔二百多公尺的三芝區店子里楓樹林,流經蕃薯寮的南平、水碓、灰磘子的八里堆、番子田、田心仔、石頭埔後,注流入臺灣海峽。

  灰磘子溪北側是草埔尾崙的南麓,由上南平、下南平向公埔子、番子田、石頭埔遞降,溪南是蕃薯寮崙的北側,由安子內、水碓、八里堆、田心子、新埔子的遞降。

  其中「番子田」的地名,顯示早期曾是凱達格蘭族大屯社開闢的田園,漢人移住後便被迫撤離;「水碓」的地名也是先民瞭解灰磘子溪的地形地勢,利用溪流水位落差設置機具,以水碓作為動力來舂擊穀物。

  灰磘子溪流域因溪流短促,並沒有大面積的沖積地,先民利用地形落差在中游建造水圳,開發兩側山麓邊坡,闢建為一階階的小塊梯田,往下游周邊才有公埔子、八里碓、石頭埔、新埔子等大片埔地。

  灰磘子溪主要聚落散布於兩側的山麓地帶,南平、安子內、公埔子、番子田、八里埔、田心子、石頭埔、新埔子,只有水碓位於溪流的節點處。

  20世紀初,茶葉因日本政府施政輔導大量引進作為經濟作物,幾個知名宗族便利用經營水碓的利潤再積極投資製茶。尤其蕃薯寮水碓王家,灰磘子的公埔子、番子田陳家,分別成立水碓製茶工廠、小中寮茶葉公司、灰磘子茶葉公司,而占有一席之地。

 圖3.圖4.圖5.    陳家協吉茶工廠

陳家協吉茶工廠-3.JPG.jpg
陳家協吉茶工廠-2.JPG.jpg
陳家協吉茶工廠-1.JPG
王家水碓製茶廠-2.JPG
王家水碓製茶廠-1.JPG

圖6.圖7.   王家水碓製茶廠

灰磘子溪流域

八里堆.JPG
石頭埔.JPG

 圖1. 石頭埔

 圖2. 八里堆

文 / 謝德錫

葉子_edited.png

水碓製茶廠

  水碓製茶廠位於淡水蕃薯寮崙的水碓,前側便是灰窯子溪,這張照片是民國95年(2006年)紅磚砌造的舊廠址,而目前已重建新式的茶工廠移至對面,承續著經營的薪火。

  19世紀後期王姓家族進入草埔尾崙與蕃薯寮崙中的水碓地區拓墾,擁有灰窯子溪兩側山坡土地,除闢建梯田外,也在山坡種植茶樹。王家辛勤努力拓墾下,在20世紀初,即陸續在水碓經營碾米廠、製茶廠,成為地方的望族。第一代王炒(鹼草)在1927年(昭和2年)於蕃薯寮庄水碓開設水碓製茶工廠,以製作粗製茶開始,持續到昭和13年(1938年)台北州政府成立台北州製茶同業組合,台北州農會茶業指導所,開始整合台北州的製茶工廠。隨後,水碓製茶廠被整併入淡水茶葉株式會社,作為附屬工廠。

  民國34年(1945年)以後,王家重新以「合益記」的名稱向臺北縣政府申請工廠登記,資本額為新台幣5,000元,使用4.5馬力機器,每個月生產粗製茶7,200公斤。民國58年(1969年)以第二代王阿乞的名義,將工廠名稱改為「王合益製茶工廠」,資本額改為10萬元,每年營業額為100~500萬元。

  水碓製茶廠活躍的年代裡,在草埔尾崙、蕃薯寮崙的茶園,可見忙進忙出的採茶女工、挑茶男工、焙茶炒菁的師傅、助手們,休閒娛樂的方式便是以各種茶歌相褒來忘卻一天的辛勞,因此王家也添購不少歌仔冊讓大家參考練習。

  民國70年代(1980年代)第三代王壽喜接手王合益製茶廠,雖努力支撐,但是淡水茶產業卻是整體衰退,只得轉行開瓦斯行、貨運行,一直到民國99年(2000年)蕃薯里老里長退休,王壽喜當選里長回鄉深耕,聘請北管老師培訓鄉親,組織社區性的北管樂團-玄樂社,也將荒蕪的茶園重新闢建,以紅茶系統的茶種為主,更花費上百萬元的金額,添置新式製茶器械和修建茶工廠,讓王家製茶事業再延續。

水碓製茶廠

新合益製茶廠-一日體驗影片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