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11_24茶鄉茶話.jpg

茶鄉茶話

茶人生活

文 / 謝德錫

葉子_edited.png

茶人生活

揭開茶人生活面貌
     茶人生活的百味人生

  台灣茶園的經營,除日本統治時期(1910~1920年代),日商財團在殖民政府的扶植下,以大規模茶園、大資本製茶工廠、大商社出口外銷的垂直一貫產銷外,大多數茶農都是以小規模家庭手工業的型態,經營粗製茶的生產。

  一棵茶苗從種植起,在50~60年的生長期間,茶農每年4季都要進行茶園不同程度的整理與照顧,到第3年才正式採摘,12~13年進行大幅度割除過多根系,以恢復茶芽生長力,此後,每隔5~6年都要循環再進行同一個整理工序。一座茶園的經營是要長期細心的呵護。

  製茶的第一道工序,便是採摘茶芽,茶芽採摘下來,而要在20小時內製成粗茶,否則容易變質、降低茶葉品質,而製茶工序由萎凋到烘焙完成,平均要耗費10個小時的時間。因此,茶人的家庭在製茶期間是日夜無休的趕工狀態,家庭的婦女除負責部份自有茶園的採摘工作外,還要供應製茶師傅、粗工的餐飲,包括了正常的三餐,也要定時提供點心、茶水飲料來慰勞辛苦的工人。幹練的主婦,更會裡外兼顧,對茶工廠的帳目往來,工人薪資、物料進出都要協助處理。茶農在製茶的階段,也是要裡外兼顧,一方面要管理及親自參與製茶的過程,也要輪班掌握每一道工序的進度,管控粗製茶的品質;另一方面,則是要與茶猴仔(茶販)或再製茶館聯繫,管控茶葉的銷路。

  在平順的年代,產地的茶人家庭,除了照顧茶園製作粗製茶外,大都依循傳統漢人家庭的習俗,過年過節在農暦2月初二土地公生日祈求風調雨順,農8月秋收的時候,盛大回報當年的收益。此外,在特殊的月份、年份舉行輪祀的迎尪公、拜八庄大道公,以驅除農作蟲害,祈願好年冬。

  淡水茶產業最豪奢的時光約在1950~1960年代,台灣茶葉成為台灣少數賺取外匯的農產品,當茶人到台北大稻埕結算當季的茶價收入後,往往大把大把虛擲於燈紅酒綠的酒家,而無顏回家的浪蕩故事,常常是茶人家屬沉痛的回憶。

  一百多年來,淡水茶人的生活經歷著幾次茶金、茶土年代的變遷。在茶業旺盛的年代,茶人的所得是一般工人幾倍的收入,讓他們能多置田產、廣購機器設備來增加生產。而在經濟不景氣、消費萎縮的時代,僅能略為維持溫飽而已。

  家庭的婦女所負責工作:

  • 部份自有茶園的採摘

  • 還要供應製茶師傅、粗工的餐飲

  • 處理協調茶工廠的帳目往來,工人薪資、物料進出

採茶餐 (3).jpg
挑擔拜拜 (3).jpg
�挑擔拜拜 (2).jpg
已成廢墟的茶工廠 (2).jpg
已成廢墟的茶工廠 (3).jpg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