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茶金興衰.png

茶金興衰

採茶方式

採茶是製茶工序的重要環節。早期採茶的方式都是要選在茶葉萌芽的季節,在溫度、濕度最好的時候以手工摘取,以客戶、市場的需求採「一心」、「一心一葉」或「一心二葉」的方式來決定。

20世紀初,臺灣茶園的採茶大都是以人力為主,「一心二葉」是採摘的標準形式。不過,在歐美各國市場逐漸走向袋泡茶後,採茶的方式也隨即開始轉變。

6.jpg

袋泡茶所需要的茶葉,不再是長條狀、半球狀的整片茶葉,而是將茶葉碎細化,作業的方式是CTC。

1960年代以後,小型電力啟動的電剪所引進,隨後大型馬達電剪也處處可見。但在臺灣市場由外銷轉為內需為主之後,精緻高端的茶葉,也讓不少茶園回轉為手工採摘的方向。

葉子_edited.png

一心二葉

一心二葉是茶葉製造工序中第一道工序,也是採茶的一個標準。一心是嫩芽,二葉是兩片新葉。

採茶是摘取茶葉作為製茶的原料─茶菁(茶葉)。茶樹依照季節與氣溫、雨量、土壤、樹齡、樹勢,在一定期間所萌生的新嫩芽,便是採茶的標的。採取一心一葉或一心二葉都是依照消費者的需求而定。

只採一心,一片茶園,每次採取的數量往往極為有限,產製的數量僅能滿足少數高端消費者的需求。「一心一葉」與「一心二葉」在製造品質與所需勞力成本上差異並不大,但是比較生產數量上,則明顯有著差距。因此,在長期生產效益的考量上,「一心二葉」的採摘方式是市場的主流。

一名採茶的挽茶女工,標準的穿著是頭戴遮陽的斗笠與包巾,身穿藍布衣褲,兩手有袖套,腰繫著茶簍,以食指輕按、用拇指扭折,摘下二片新葉包含的嫩芽,由茶樹下端往上順次摘除,左右兩手交互進行。

一心二葉
2-4_edited.jpg
4.jpg
5.jpg
1_edited.jpg
3.jpg

切碎(Crush)、撕裂(Tear)、揉捲(Curl)

因此,早期手工摘取的成本昂貴,不符合機器大量生產的效率,逐漸以剪刀、鐮刀的工具取代,迅速剪斷、割斷的大面積茶葉,就能符合它採摘量的需求。

2.jpg

一位純熟的挽茶女工,1天平均在春季可摘到22~23斤的茶菁,夏茶為18~19斤,秋茶為15~16斤,冬茶為12~13斤。

葉子_edited.png

一年冬能做多少「水」

臺灣農業社會的年代,以一年冬作為一整個農曆年度的計算單位,「水」則是指一樣農作物由採收到製成成品的整個時間歷程。

製茶「一水」的歷程,是以一季茶葉生產的生長季節中,一次茶葉由採茶、萎凋、炒青、揉捻報完成烘培的歷程。一年四季通常能做4水的茶,不過茶農往往依當年的氣候與茶園土地、茶樹養植情況來決定收否增產或減產。有時候,因茶樹生長狀況不錯,過了產季也會增加人手再短暫補採,稱為「過水」。

一年冬能做多少
葉子_edited.png

採茶季節

臺灣茶葉採茶的季節,早期大略依照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時序進行,後期因臺灣總督府茶葉試驗所的試驗調查發現,因茶樹品種的差異,茶葉發芽有早生、中生、晚生三類的差異。採收的起始日期便有4月上、中、下旬三期的分野。

採摘日期中,能夠摘採的次數,依照氣候温度、雨水及茶樹生長的狀態來決定。嫩芽發育短則7~8天,長則12~13日才能到位供採摘。

依照一般統計,一顆茶樹春季可摘採的次數在2~3次,夏茶2~3次,暑茶2~3次,秋茶2~3次,白霞2~3次,冬茶1~2次。一年可以採的次數最低為11次,最高為19次。

採茶季節

一年四季的採茶數量,發芽旺盛的春茶可收穫的茶菁約佔全年40%,夏茶因土壤乾燥、溫度高,發芽較低,產量約占30%,秋茶在颱風季節,產量常因氣候影響,減少採收,產量占20%。冬茶因屬植物落葉期,發芽率低,產量占10%。而在東北季風吹襲的大屯山彙地區,淡水地區茶園在冬季的產量可說極為少數。

四季茶期

  • 春季採摘日期為20~26日

  • 夏季分為夏茶30~35日,暑茶(六月白)為30~35日

  • 秋季分為秋茶30~35日,白霞為25~30日

  • 冬茶則為20~25日

2-5.jpg
2-3_edited.jpg
  • 春茶─4月上旬到5月上旬

  • 夏茶─5月中旬到8月上旬

  • 秋茶─8月中旬到10月上旬

  • 冬茶─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

文 / 謝德錫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