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茶鄉茶話
茶歌茶語
文 / 謝德錫
茶謠文化
茶歌茶謠茶語 流落民間
一千多年來,茶葉是深深融入漢文化的生活裡,在祭祀禮俗、農作勞動、民間歌謠……中,都留下深刻的痕跡,但隨著社會轉型,茶業在整體產業的比重日漸降低,在文化的領域中,也逐漸淡出民眾的視野!
因此,許多有關茶的詞彙、名辭,大多已不再出現於日常用語中,甚至只能在一些辭典專書上,才能搜尋出一、二。
很明顯的,在台灣一百多年的茶業發展史中,大多數文獻,多是集中於茶業的產銷,對茶樹的品種、製茶的技術、茶葉的品類、品牌外銷市場,都有著一定的累積。但是,在對茶產社會文化層面所作的探索,仍有所不足。近十幾年的時間裡,對淡水的社區聚落,尤其茶產區的製茶工廠,茶農的持續觀察,訪談與相關茶業文獻的搜尋、研究,發掘某些茶文化的痕跡,可以提供作為研究消逝的淡水茶文化的部份面向。
一千多年裡,茶葉是漢文化圈民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,開門七件事,飲茶便是一件;每日禮敬神佛儀軌的第一件事,便是敬奉三盞清茶;人生大事中的婚嫁,吃新娘茶是重要的禮節……,許多茶與處事態度的對應演變為社會生活百態的比擬。
依照俗諺語典的分類,有關茶的諺語有天候、風俗、生活等各種層面,簡約的幾句話都是言淺意深,值得再三回味。

茶味諺語
因此,採茶季節,男女挽茶工為舒緩繁重的勞作,以獨詠、合唱、對唱的褒歌;種茶、採茶、製茶、品茶工序的術語;反應社會習俗、人間百態的俚諺、俗諺;便成為解讀茶文化的幾個方向。


「換茶心(葉),雙人才會同心」
在結婚儀式中,進入洞房後舉行換茶的儀式,新郎、新娘將茶杯互換後,儐相在一旁所說的祝賀詞語。
.jpg)
.jpg)
風俗
「在家袂捧茶,出嫁會駛犁」
農業社會的諷刺,一位出嫁的新娘,在家裡被寵壞,連捧茶的小事都不會做,又怎麼能在婆家,做得了粗重的犁田家事。
比喻小姐在家命很好,連端茶都不會做,但結婚以後到了婆家,居然可以下田駛犁,意指女性為了生活,適應環境力。
「來食新娘一杯茶,互妳二年生三個,一個手裡抱,二個土腳爬」
結婚的喜宴後,較親近的親友們會特別留下來,由新娘一一奉上甜茶後,也一一要講上幾句押韻又打趣新娘的祝福好話。
「二月清明挽茶慢十工,三月清明挽茶清明日」
以前,春茶採摘最好的時間,都是選在農曆清明前後,但是若碰到農曆潤年的調整,清明若是屬於農曆二月,便要調整日期,選在當年清明節後十天,而正常的年份,三月清明節是挽茶最好的日子。
「真茶無色,真人無激」
真正的好茶,沖泡的茶色是本色本味,就像一位真實的君子,不需要裝模作樣的「激派頭」,以自然的本色贏得大家的尊敬。
.jpg)
.jpg)
「賣茶講茶芳,賣花講花紅」
商場上賣物品,往往以口燦蓮花的言詞來吹捧物品的品質,賣花的講花的鮮艷,賣茶的自然講茶的香味。不過,若是過度吹噓,品質不能符合,就會落人口實。
「茶鈷安金,也是瓷」
諷刺不合身份的化妝,就像一隻破碎的陶瓷茶壺,破碎後用黃金來鑲補,也改變不了原本是陶瓷茶壺的身份。
「檳榔烟、燒酒茶、開博𨑨」
嚼檳榔、抽烟、喝酒、飲茶、淫色、賭博、𨑨迌,都是可成為上癮性的沉迷,一旦陷入過深,往往成為戕害身心的壞習慣。
「茶金、茶土、茶狗屎」
國際農業商品的茶葉,在市場上價格往往會大幅度波動起伏。一季的茶葉品質好,但是產量有限,商人便以高價搶購,茶農感受到茶價貴如黃金,便是「茶金」的好年冬。但是一旦茶葉品質不好、產量飽和,商人轉以低價廉買,這時茶農感受到一季的心血,就如同糞土的「茶土」、「茶狗屎」。
「戲虎哈燒茶,師公穿破鞋」
經驗老到的內行人,做事都會妥適安排合宜的裝備,像施法的道士,做大動作的道術時,只會穿合適的舊鞋,而不會穿新鞋來砸腳,演戲的老藝人,不會喝冰涼的冷水來喇淚喉嚨,而是用一杯溫熱的燒茶來潤喉保嗓。
「賣茶黑面賊」
買茶葉的價錢品質動輒差異數倍,從外觀看起來也很難分辨好壞,但憑賣方的良心和信譽。

茶業詞條
茶業的生產工序,涵蓋著茶苗的種植,茶樹的養護,茶葉的採摘,茶菁的萎凋、揉捻、炒烘,才能定型為不同種類的茶品,而各類茶品在生活的體驗中,使用各種器具來呈現各式的氛圍。在這些生產社會文化的行為中,先民們曾用過不少「茶」字詞彙的形容詞語,不過,隨著社會的轉型遞變,由多用、少用到不用,早已相忘於人們的視野裡!
茶籽:茶葉種子
茶窟:種茶栽、茶苗所挖的洞,約為濶(寬)5~6吋(15~18公分),深5~6吋(15~18公分)
茶栽:茶苗
茶欉:茶樹單位,一棵
茶心葉:茶葉,茶心
茶陵:種茶栽的長條畦隴,約5尺(1.5公尺)濶(寬),茶栽間距3尺半(105公分)。
茶園:種茶為主的畑地
茶山:以種茶為主的大片山坡地。